新闻中心

热门演出

杭州大剧院:拥江时代的文化领航者

来源:杭州日报刊发时间:2018/12/13记者: 厉玮 、丁以婕

 
 
 
 
 
 
 

      有人说,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灵魂,看看它的剧院就知道了。杭州大剧院之于杭州市民,既是一座丰盈自我、阅读城市的精神城堡,更是“一座具有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剧院”。

 

      2001年7月1日,杭州大剧院破土动工,标志着钱江新城建设正式启动。加拿大建筑师卡洛斯·奥特的设计弯若皓月,在城池之东撑起一片丰满艺术的星辰,也意味着杭州文化硬件建设的一个突破性进展。

 

      2004年8月14日,刚刚竣工的杭州大剧院歌剧院内座无虚席,由杭州歌舞团带来的舞剧《玉鸟》在此进行首场演出。1600位市民有幸成为首批观众,与台上的舞者一起回到 4500年前的良渚。

 

      从一开始,这座精神城堡就被赋予了表达城市人文属性的特殊使命。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杭州大剧院诞生、成长、壮大,是新时代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14年来,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艺术质变”,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的审美和气质,从而改变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

 

融合多种艺术形态

让大剧院24小时都涌动着文艺气息

 

      杭州大剧院落成之时,是整个钱江新城最恢弘、最现代的地标性建筑。当时,旁边的市民中心还在打桩,国际会议中心和城市阳台相继动工。那一夜,《玉鸟》之舞揭开了杭州大剧院的神秘面纱,一切都美得惊心动魄。

 

      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座城市的高雅艺术殿堂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开始,杭州大剧院的物理意义远远大于其艺术氛围。提及这个城东地标,市民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浪头滚滚的钱江潮,和一个正在拔地而起的钱江新城。杭州文广演艺集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杭州大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洪见成说,距离高雅艺术的推广和普及,当时大家还有一片认知空白和一段心理距离。

 

      艺术的生命力,必须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一座城市剧院的命脉,不仅在于光鲜亮丽的外表,更在于丰富多彩的内容。一江春水穿城而过,14年来艺术的馈赠在钱塘江畔日积月累,渐渐溢满。据统计,杭州大剧院2016年全年演出达220场,2017年全年演出共305场,到了今年,全年演出近400场。其中,公益性演出达到近一半,国际性项目占到了总演出的三成以上。

 

      2018年的杭州大剧院,可谓好戏连番,经典不断。挪威国宝级天团神秘园,王羽佳、捷杰耶夫携手德国慕尼黑爱乐乐团,伦敦的原版音乐剧《猫》,爱尔兰国宝舞剧《大河之舞》……如此重量级的演出阵容,是前所未有的。此外,陈佩斯和儿子陈大愚带着《戏台》和“喜剧佩斯三部曲”再度返杭,还引发了“现象级”的全城观戏热潮。

 

      虽然杭州大剧院的建筑是静止的,但其营造的氛围是流动的。暮夜时分,戏终人散。大家走出大剧院,脑中的思绪与千年的钱塘江水一起缓缓悠悠流入夜色。此时此刻,钱江新城灯光秀、杭州大剧院音乐喷泉和下沉式露天剧场依旧灿若星河。城、光、水、影、乐,构成了一个迷醉而梦幻的夜晚。

 

      不仅如此,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杭州大剧院,近年来还规划了一系列更广泛、更亲民的艺术展览。眼下,“钱塘观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正在大剧院举行,并免费对市民开放。一幅幅照片就像一把把开启时间之门的钥匙,带着市民领略改革开放40年征途中钱塘江畔的华丽蜕变。

 

      洪见成表示,剧院是市民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能揭示城市的地方精神与文化特质。“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艺术普及,将高雅艺术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并让大剧院全天24小时都涌动着文艺气息。只有这样,剧院与城市才能水乳交融,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为人们提供更多精神滋养。”

 

“悦亮”公益在行动 打造“一座具有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剧院”

 

      在杭州大剧院的无数标签里,公益无疑是最温情的一个。今年7月,杭州大剧院“悦亮”行动新闻发布会在凤起路地铁站举行。杭州文广演艺集团剧院运营部部长、杭州大剧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佳念说,选择在这里开启公益的第一篇章,就是为了融入城市,融入人群。

 

      “悦亮”这个名字,取自“月亮”的谐音。杭州大剧院形似一轮弯月,也表明了这个公益品牌将像月亮一般拥有蓬勃而永久的生命力。坚持不变初心,坚持文化惠民,创新艺术普及形式,拓宽艺术普及群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杭州大剧院的文化使命和社会担当。

 

      文化不停,公益不止。今年秋天,杭州大剧院露天音乐会“再度来袭”,打头阵的是家喻户晓的“民乐名团”女子十二乐坊。姜佳念介绍,露天音乐会是杭州大剧院“悦亮”公益品牌的一个重要项目,所有演出公益票价均为30元。

 

      没想到,女子十二乐坊这场露天音乐会开票不到10分钟,两场共1400张门票就被全部秒光。姜佳念透露,这两场音乐会的门票收益,还不够剧场装台的成本。女子十二乐坊本是稳稳的“抢手货”,杭州大剧院为什么反而乐于做“赔本”的事呢?为了让逡巡在高雅艺术门槛之外的大众百姓走进剧场,杭州大剧院一直在践行文化惠民的信条。

 

      当然,露天音乐会只是杭州大剧院诸多公益项目中的一个小小切片。今年,“悦亮”公益品牌推出了包含悦亮爱心书架、悦亮公益演出、悦亮公益展览、悦亮艺术团四大板块共计10个子项目。洪见成表示,杭州大剧院希望通过这个品牌,汇集和培育专业的高雅艺术观众,并为他们提供各种类型的普及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9月,大剧院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悦亮”公益品牌就推出了共计40场演出。“明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公益演出的占比,甚至翻一番。同时,增加10元-60元之间的公益票,并把国际顶级演出的票价尽可能降低。”洪见成坦言,文化惠民深入人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每个人轻松愉悦地走进剧场,心满意足地走出剧场。”

 

      “未来,‘悦亮’公益品牌将惠及各个年龄阶段、各个社会阶层的群众,杭州大剧院的最终愿景是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打造‘一座具有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剧院’。”洪见成介绍,2019年,包括悦亮公益演出、悦亮公益展、悦亮演评团、悦亮大师课等在内的各项“悦亮”公益行动将陆续与杭城观众见面。

 

      杭州大剧院坚持润物无声地对全城市民进行“艺术滴灌”,将文化惠民力度做到最大化,将文化惠民范围做到最广泛。洪见成表示,公益往往有一种涟漪效应,杭州大剧院将带动社会的力量将公益情怀播撒出去,从而实现对这座城市的反哺。

 

市民的精神社交空间 为杭州打造“中国演艺之都”添砖加瓦

 

      大戏剧家莫里斯·梅特林克说过:“我到剧院去原本是想看到平凡的日常生活的美、伟大和庄严。”杭州大剧院的存在,让市民们一个个看似平淡的日子,因为艺术色彩的点染而变得鲜活且美好。

 

      26岁的小章是杭州大剧院的“骨灰级”会员,今年年初购买了一张5000元的会员金卡,没想到两三个月就用完了。她又买了一张10000元的钻石卡,如今也看得差不多了。“对于我和我的朋友们而言,杭州大剧院就是一个精神社交空间。我平均一个月看1-2场演出,一般购买480元价位以下的票。平日都是呼朋唤友一起来看,偶尔也会独自看戏。”

 

      在小章这样的专业观众眼里,这些年杭州演出市场的火焰越来越旺,世界级、高口碑项目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综合杭州大剧院近三年来的演出数据,不难看出,演出场次的逐年增加正是代表着杭州观众对于优质演出的需求正在不断壮大,演出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国际化。

 

      杭州大剧院在向上的海拔越走越高的同时,也在向内的维度上越走越深。面对人们精细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剧院的服务也更注重人性化、更突出体验感。“比如,在观众等候剧目开场时,我们往往都会结合场地,在公共空间推出一些小型交流活动。最近,全新装修的西餐厅也将正式开张,来不及用晚餐的观众,下了班就可以直奔大剧院大快朵颐了。”洪见成意识到,多一些细节性的考虑,多一些人性化的服务,就会让剧院充满人情味,让观众产生归属感。

 

      洪见成表示,杭州大剧院“光速”发展的背后,靠的是一支越来越专业、越来越自信的工作团队。2018年10月23日,对于大剧院员工来说是极其普通的一天。陈佩斯执导、陈大愚主演的喜剧《托儿》连演两场,完美落幕。观众带走了美好的回忆和爽朗的笑声,剧院人开始卸车、拆台。当一切尘埃落定,载满道具的货车从夜幕中开走,已经是深夜零点,这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我很庆幸,与自己并肩作战的这个团队,虽然相当年轻,但是绝对职业,充满了对艺术事业的执着和热忱。”

 

      今天,杭州大剧院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空间,都被时间打磨过了,被观众浸润过了,即便是散场后的时刻,也充满着艺术划过的气息。未来,在洪见成的想象里,杭州大剧院的艺术切片还有更丰富、更新鲜的呈现方式。“比如,在露天广场举办一次民谣音乐节,一把吉他,浅唱吟诗;比如,在大剧院西餐厅开启一个沉浸式艺术沙龙,触嗅香气,聆听音乐;比如,在高校开启一次经典艺术讲座,以深入浅出的形式传播高雅艺术;再比如,在地铁车厢,策划一场传统昆曲与现代艺术的跨界快闪,吹拉弹唱,拯救‘丧班族’。”

 

      2018年,杭州文广演艺集团正式成立。这也是在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下,杭城演艺市场整合剧院资源的一种创新和探索。作为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想见,未来的杭州大剧院必将推动杭州文化艺术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之上,继续演绎传统与现代的艺术魅力,让高雅艺术和文化惠民渗入城市的血脉,为打造中国演艺之都、助力杭州城市国际化添砖加瓦。

 

洪见成